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学术动态>>

荷塞奖(新闻舆情)

2014-03-04 来源:未知 作者:理论部
·荷赛专题·
·概况
2014年2月14日,世界新闻摄影奖“荷赛”奖揭晓。美国摄影师约翰·斯坦梅耶尔凭借一幅题为“信号”的照片,获得2013年度最佳图片奖,3名中国摄影师分获不同类别的奖项。
作为新闻摄影奖项,“荷赛”以关注战争、死亡、贫穷、歧视为永恒的主题。而在素有“新闻富矿”之称的中国,“荷赛”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传播和更多的议论,也是众多新闻摄影者心之往矣的殿堂。此次我国有三位获奖,中新社的贾国荣摘得体育运动类组照一等奖,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坤荣摘得体育特写类组照二等奖,来自尚图坊的作者樊尚珍摘得自然类单幅三等奖。
·点评
当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新闻现场是视觉的孤岛,突发事件被路人用手机记录下来,数码相机使得摄影者更为大胆地展开视觉探索,这时候,新闻摄影的专业性究竟何在?有人说,荷赛近些年越来越艺术了,从用语意清楚的视觉信息来呈现新闻事件,到用多义的视觉语言来阐释新闻事件,这是荷赛为职业摄影记者搭建的一个新的具有“业内感”的壁垒,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解决方案。——任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我们不厌其烦地谈荷赛,是想通过这样一个关注度高的比赛来谈新闻摄影当下的境遇。荷赛是个很好的由头,它引导了国内的摄影记者,却对转型关注不够,虽说此次年度大奖里正在摆脱暴力趣味,关注新媒介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但还是没有能摆脱新闻精英主义的那一套:仰拍、广角、精致。——海杰(摄影评论家)
最初看到两个体育类的获奖作品时,感觉炫技和秀观念的印象特别重,而且与往年观念性表达的获奖作品如出一辙。而看到国外的摄影师却反而是更多的社会性题材、关注人类发展问题的硬题材。内心不禁要问,难道中国的摄影师就只能玩玩概念了吗?——吴俊松(都市时报视觉总监)
 
·重点文章
人民摄影报2月19日头版头条以及11版全版针对本届荷赛做了专题报道,来自不同媒体的摄影人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其实我们不是在谈荷赛——透过荷赛反观当下新闻摄影
■海杰
第57届荷赛评选结果揭晓以后,我第一时间就在微信上写了一小段评论:“本届荷赛大有进步,不再那么重口味,用灾难迎合观众,它关注到新媒介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如果本届年度照片是由业余的民众拍摄,意义会更大,荷赛应该摆脱专业新闻记者作为内容生产者的传统思路。本届荷赛把其中一项奖颁给尚图坊这样的中国民间艺术机构的成员,是一大进步,它改变了之前只评被官方认可,备注在册的主流媒体的狭隘格局。”
这段评论有人说我是拍脑袋写的,第一时间当然要拍脑袋,但观点不是心血来潮,荷赛的病是早已有之,所以如果让我来写,首先要开刀的就是它的暴力嗜好,每年的大奖发给暴力话题,让人觉得所谓的新闻专业主义,就是赤裸裸地展示这些东西,这有些让人怀疑荷赛的评委们都是浅阅读的爱好者,偏好蜻蜓点水式的肌肤之亲。因为我们总是会遭遇“灾难图片带给我们的是什么”的尴尬,作为观众,我们总是安全的,不管是看大屠杀,还是大地震,因为那与我们本身无关。艺术家杰夫•沃尔执导拍摄的关于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作品《死去的士兵在说话》就是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这种观看与事件本身之间的隔层并不能将观众从软绵舒适的沙发上和电视机前(或者电脑、手机屏幕前)带到事件发生地。所以这也是荷赛不断展示暴力的尴尬之处。(详见附件1)                                                    
·荷赛获奖作品直接体现出新闻行业的萧条
■东方早报 常河
这届荷赛获奖作品类别调整比较大,而且参选规则非常严格,专设PS鉴定专家团之后,明显对图片的后期处理减少了。
年度图片和第53届的年度图片《伊朗妇女在屋顶上大声呐喊》有些接近,都在弱光下拍摄,都是对生存价值的体现。
尽管荷赛官方公布投稿有132个国家的5754位摄影家的98671幅作品,但看下来的整体感觉质量偏弱,视觉创新不够。在大量社交图片涌现的当代,对摄影师的生存要求已经越来越严格,荷赛一直把重点放在对摄影师的叙事要求上,要求他们能够讲故事并且讲好故事。而在这次的获奖作品中,我没有看到根本上的突破和创新。
体育类一直是近几年中国摄影师得奖的热门类别,陈坤荣的照片胜在独特的视角和拍摄手法,他的投稿选择非常明智,了解参赛规则很重要,如果投在日常新闻类,得奖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
前些年,参赛的摄影师注重影像上的创新、视觉语言的个性化,而今年可能是因为严格规则的限制,个性化的图片减少,中规中矩的画面偏多。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某非专业自由摄影师通过代理机构绕过参赛规则将作品输出到国际大赛,也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投稿方式了。
总得来说,这届荷赛很明显受到过去一年新闻行业大萧条的影响,在社交媒体和各种成本缩减的情况下,摄影师实力下降,好的摄影作品也减少了。荷赛作为行业形态质量的一个体现,在整体新闻行业并不乐观的情况下,不但没有激励出让人心动的作品,反而却将这个现象更清晰的凸现了出来。
·新世界
■新华社 吴晓凌
一、获奖作品汇成的生命体
一年一度几百幅荷赛获奖作品乱花迷眼。但就像一本摄影史中所讲,照片的计量单位并不仅仅是“张”,把荷赛的获奖照片集合起来观看,发现它竟可以被看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仿佛法庭上公诉方的总结陈词,从约10万张照片中筛选出几百件证据,并把这些看似孤立的人证物据放在一起,描述出、定义着这个世界的模样,供我们采信。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浏览过今年荷赛获奖照片的心情,我选择“欣慰”。(详见附件2)
·荷赛景观
■深圳特区报 齐洁爽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阅读完新一届荷赛的349张获奖作品,感觉荷赛老了,荷赛在原地踏步,在自娱自乐地重复自己。荷赛为什么一直这样我行我素,锲而不舍地死守自己的风格,在今天新闻摄影每况愈下的大背景下,这些依然值得新闻摄影人思考与寻味。
荷赛一直沿袭着一种风格,就是中国人常常使用的形容词“黑”——黑镜头,今年毫无例外,不仅仅体现在突发新闻与一般新闻上,就是在日常生活类获奖照片中也有踪迹可循。血腥、暴力、死亡,世界上随时可能上演,越来越普及的摄影几乎都能捕捉下来,这点跟荷赛初创时摄影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重大事件影像不被记录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相比而言这些记录照片脱颖而出获奖的几率更小了。新闻事件需要摄影记者记录,但记录下成功影像的队伍中专业摄影记者的比例越来越小。(详见附件3)
·沉重的世界 轻松地说
■浙江日报 徐斌
“双节”(情人节、元宵节)的夜晚,荷赛也“轧闹猛”般抖出包袱。首先出现的是年度大奖照片。由于第一时间尚未看到图片说明,我与朋友的第一反应是,荷赛果然来了180度的大转弯:放下了举了多年的战争与灾难的沉重,转而“屈尊”拾起了“人人都是摄影师”的轻松。
如是,就荷赛的转型与改变而言,值得鼓掌。但就照片本身而言,人人用手机对着月亮拍照片,就是2013年这个地球上最重要的画面?内容的单薄与空洞,难以支撑起照相机对沉重世界忠实写照的使命。
几分钟后,图说终于出现了……噢,原来是“信号”,原来依旧是生活维艰,只是用了另一种语言来诉说。这种语言是那么的唯美、那么的抒情,让听着、观者感到舒服、忘了疼痛。但它像一颗糖衣包裹下的苦药,入口甘甜,但只要你用心体味,一定会回味到它那淡淡的却绵长的涩苦。
这之前的两小时,东方天边一轮圆月高挂,时值中国的元宵节。中国古人称元宵为“上元”,是为此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月圆之夜人团圆、每逢佳节倍思亲,而眼前的这幅画面,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海边,人们对着明月举起手机,搜寻着若有还无、时断时续的亲人消息……此情此景,莫非是一种遥远感应,是一种感同身受。这无声的叹息,穿越千里、回溯千年,把人类共通的思念亲人这一亘古感情,轻描淡写却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让新闻摄影人顶礼膜拜的荷赛,似乎从未以如此轻灵的笔调,来描摹这个沉重的世界。
地球旋转、生灵繁衍、相争相食、世事多艰…生活到底有轻?生命到底有多重?困扰我们的,其实不是世事本身,而是我们对世事的看法。
多年以前,米兰·昆德拉就写下了不朽名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爱的外衣,支撑起人生责任与命运的沉重,又以脱掉负担,生命变得像空气一样轻飘起来,无所着落……57岁的荷赛,面对这个外表轻得浮起来,内核却重得沉下去的世界,该以怎样的语气开口呢?恐怕怎么说都是对、怎么说都是错。但也许,这个世界并无对错之分。如果在你的朋友圈,你可以选择轻轻飘过,或点一个赞。好吧,就让我点一个赞。
 
北京青年报2月21日在B11版刊登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程铁良的文章
“荷赛”与中国的26年
认同镜头背后的普遍价值观
http://epaper.ynet.com/html/2014-02/21/content_42040.htm?div=-1
1988年注定成为中国新闻摄影师难以忘怀和新闻摄影史必须记录的一年。
这年的1月5日,《世界新闻摄影展览》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这个展览集中展示了“荷赛”30届(1957-1987)比赛中评出的241幅代表作。这样的展览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以至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张爱萍等都参加了开幕式并剪彩,展板一度被众多的观众挤倒。(详见附件4)
 
中国摄影报在2月21日刊登了《参赛准备,流程和细节一个不能少》,详细解读了参赛的注意事项
你是否知道,单单是参与影展影赛这一行动,也有着不少的必备步骤,也有着不能不说的注意事项呢?其实,很多影友都乐于参赛,甚至频繁参赛,却不知除了拿出好的作品比拼外,参赛投稿的细节有时也决定了获奖名单上是否会有你的名字出现。每一个步骤都粗心大意不得。许多影展影赛的主办方为了集纳优秀作品参选,也在尝试借外力、征好稿。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影友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而对于有些环节心有余而力不足者,获取他人甚至机构的帮助,也是目前刚刚在摄影人间流行起来的方式。总之,事关荣誉,皆无小事。本期,让我们从参赛者、主办方、代理机构等多个角度,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参赛环节。(详见附件5)
中国摄影报2月25日头版头条刊登了黄一凯 编译的文章《中规中矩的结果,是荷赛的错吗?》
这是盖瑞·耐特第4次负责荷赛的评审工作,在此之前他已经负责过世界各地无数次评审工作,他表示:“这一届的荷赛评审是最出乎我意料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我对之前参加的任何赛事的不尊重。本次评审团见多识广、心思活络、视野开阔,我从未见过像他们这样一群乐于挑战自己的偏见与成见的人。”

理论研讨会

more+

联系我们

more+
  • 电话:010-34345435
  • 传真:010-88374775-9874
  • 邮箱:sdfdd@163.com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