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学术动态>>

从“浅谈摄影发展的趋势”中体会其深层意义

2014-08-29 来源:郑煦妍新浪博客 作者:郑煦妍

 段煜婷《艺术家不再是生产者》讲座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摄影节蓬勃发展谈起,段煜婷老师以她多年来做策展人、艺术总监和各类国际国内比赛评委的经验为我们介绍了丰富多彩的国际摄影讯息,具有国际视野的讲述了摄影发展的大趋势,以及摄影节在提升摄影与文化乃至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关系等等。

她向我们描述了各大摄影节与美术馆展览的状况,摄影节与摄影出版、艺术媒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旨在指出当代摄影的发展趋势,并帮助和启发一些摄影家的作品突围而出。
我们为什么要去美术馆观看展览?20世纪博物馆和美术馆已经取代了从前的教堂和统治者的功能,它们提供了象征,通过这些象征,国家和文化得以了解自身。而摄影的定位既在美术馆体系之内,又在此之处。比如传播的手段、媒介的力量、瞬间记录的功能等等。

看国外摄影博物馆的图片,浏览全世界各大摄影博物馆的图片,在国外,就算是普通的家庭也会购买摄影作品。日本人通过大量的摄影出版物的编辑与海量发行而被世界摄影组织认可,并在世界摄影中占有了自己的地位。

摄影节以及艺术机构的使命(作用)在于:一方面,展示并叩问历史和当前语境中摄影作为视觉交流方式的方方面面(如它与当代艺术、与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的关系),另一方面,维护一个独立评判的体系,并超脱于市场和商业社会法则之上。这一维护体系必须是非盈利的,无商业目的的,这个是基础,只有这样才是严肃并认真可靠的。

 谈一谈作为艺术领域的摄影的范畴:


《终点站》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 1893年

现代摄影之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认为摄影是表达个人的一种独特手段,它应该更多考虑摄影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摄影需要建立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作为纪实的摄影和艺术的个人表现力,历来都是摄影作为艺术的核心价值。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摄影实践经历重要发展,转向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视觉艺术,开始强调观念的想法和批判性的实践。观看不再是传统的默默温情的照片,而更多的加入了对社会的批判。彩色摄影一开始的出现是商业上的用途后来逐渐被发现是一种还原世界最真实可靠的方式,新彩色摄影流派的出现打破了单一的鉴赏品味,推动了批判性摄影的实践。20世纪70年代,观念艺术接纳了摄影之后,人们的关注才转移到摄影与摄影史上,可以说观念艺术为摄影提供了进入美术馆的桥梁。

摄影也常用来挑战主流美学,并通常与政治赋权有关。比如荒木经惟把“色情与性”对人类本质的探索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如私摄影的鼻祖南·戈尔丁,用自己生命的实践去拍照片等等。

 


荒木经惟

 


南·戈尔丁

后现代的理论则不再强调形式,而是将照片当成一种特别的语言和符号体系。互联网时代拍照的随意性,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是照片的生产者,并且每天都有海量的照片被生产出来。一方面大众图片泛滥,另一方面摄影师不知不觉在既有的已腐败的摄影法则中沉迷。这个世界几乎找不出一个没被照相机光顾的角落,故而不再需要描写式的作品。

在创作中创造力如何体现,应该从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一个是表现语言),实际上想在这两个方面去发展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专业摄影师如果还在流派和语言表现力方面寻求突破,在当今的世界上已远远不够。语言上的突破非常难,有艺术评论家认为当代艺术迟早要走向衰亡。几乎所有的摄影语言都已经被用过,所有的地方都被拍摄过了,互联网上也可以找到想要看的任何场景和照片。艺术家想要突破是很难的,艺术家已不是传统照片的生产者。作为艺术的摄影又可以分为装饰型艺术和思考型艺术,当创作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思想的传播。而摄影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为这个时代提供了最先锋最高贵的智库,互联网高度依赖图片,文字已相对削弱,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新的挑战,我们是信息的管理者和思想的创造者,我们可以尝试一种新的可能,就如同去年被评为连州摄影节年度艺术家的苏文那样,以编辑整理的方式去策展,这是专业工作者可以选择的方向。又或者象刘峥那样向大众征集自拍像,从而引导大众,甚至从大众摄影中吸取养料。要学会利用所有资源进行整合,有些业余甚至大众的摄影审美层面的表现完全可以超过专业摄影师。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思想型的艺术家。

艺术家不再是传统的生产者,面对已然泛滥的照片,更应该是信息的管理者和思想的创造者。

看国外摄影展图片



摄影要成为一门艺术,涉及人们对艺术这个概念的重新表述,不再拥有物质上或形式上的纯粹主义,并把艺术从商业中脱离出来后,使其成为一种永不与商业相连的,与众不同的符号实践。——英国评论家彼得·沃伦

 

笔者的观点:

1、了解国际动态的必要性:段煜婷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与观点,详细介绍了当代摄影的国际动态与趋势。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打开摄影的国际视野。对于一个脚踏实地的摄影师而言,或许不需要那么喧哗的急于展示自己,我们可以选择小隐隐于山林,但是更睿智的做法是大隐隐于市——既要了解来自国际摄影的新动态,也要做好对自己的修炼。互联网时代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了任何一种可能性。

 2、我们需要知道摄影的定位:既在美术馆体系之内,又在此之外,比如传播的手段、瞬间记录的功能,媒介的力量等等,摄影是表达个人的一种独特手段,它应该更多考虑摄影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摄影需要建立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摄影它就是一种艺术工具,是一种有别于绘画、雕塑、电影、音乐等艺术类别的独特的艺术工具。

 3、应该学习一些向外宣传自己推销自己的策略:比如对摄影出版物的编辑与发行方面,应该向杉本博司、荒木经惟等日本摄影大师学习他们推广自己的经验。对于一些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出自己特色的中国摄影师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传播方式。

4、段煜婷老师这堂课讲到的一个重要论点是“艺术家不再是传统的生产者”:大众图片泛滥的时代,摄影师将不知不觉在已腐败的摄影法则中沉迷。这个世界几乎找不出一个没有被照相机光顾的角落,故而不再需要描写式的作品。一个专业摄影师如果还在流派和语言表现力方面寻求突破,在当今世界上已远远不够。尤其是语言上的突破相当困难,有些西方艺术评论家还认为“当代艺术迟早要走向衰亡”。在几乎所有的摄影语言都已经被用过,所有的地方都被拍摄过,互联网上也可以找到想要看的任何场景和照片的现况下,艺术家想要突破是很难的,所以艺术家已不再是传统照片的生产者。段老师也向我们提出可以实施的新观点:不妨去尝试一些新的可能与探索,比如去年被评为连州摄影节年度艺术家的苏文,并不是一个照片的生产者,他在中国收集了北京70到80年代被丢弃的普通家庭的老照片加以编辑整理,并将这些做成一整套完整的综合体系展出,这一策展做法是专业摄影工作者可以学习的方向。又或者像摄影师刘峥那样面向大众征集自拍像,从而引导大众,甚至从大众摄影中吸取养料的创作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总之,要找寻与众不同的突破口,学会利用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做一个思想型的艺术家。

段老师在这堂课里为我们理清了国外摄影的简要发展史,从传统摄影到批判摄影再延伸发展到彩色摄影与观念摄影的脉络。并且指出当代摄影发展不容乐观的困境,以及目前评论界普遍认为的“当代艺术正走向衰亡”的论点。关于这些论点对于一般摄影师是比较难以理解的,甚至有些迷糊了,包括段老师自己也感觉讲得有点深,一些读者听得云里雾里,一下子被极速变化的国际现象给蒙了,甚至考虑以后是否有必要再拿起相机去拍照。但是段老师同时也说到一个问题,她说这个现象的真实意义在于,若你想在这个时代成名是很难的,想从摄影上面赚钱也是不容易的,该走的创新之路别人都走过了,专业化的道路越来越艰难,但是作为一般的摄影兴趣爱好者来说,拍摄上还是有着很大的自由度。

面对这些现象与观点带来的困惑,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就此沉沦,可以继续探究相关的一些现象:中西方艺术的发展存在一些差异,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它们有着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区别,西方的艺术史一直都行走于横向的门类数量增多的发展上,艺术史出现过许多完全不相同的各门各派,有些派别之间虽然也存在一定联系,但是门派与名称却是截然不同的,有些则是完全相反的观点。这些不同门类的派别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内容或表现形式上都已经做到了极致,开始出现穷途末路的感觉,这令笔者想起一本名为《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的书籍,其中介绍了三十多位中国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光从书名中我们就可以窥探到一些作者的观点,中国的艺术博大精深同时又注重传承,不以门类为区分,即更注重艺术的纵向发展。从深度的挖掘中去找寻发展的方向。这也是许多近现代国外艺术作品开始向东方借鉴以及艺术家们倾向于东方化发展的一个理由吧。关于这一对比在摄影中的启示,我们不妨这样设想,比如我们不一定要去拍与众不同的照片,我们可以从我们的传统甚至西方的传统中去挖掘去发现,在前人已走过的路上,再向内向深处挖掘,这或许也可以成为另一种发展的可能。而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的中国,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许多有待发现与挖掘的机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发展经验,但是不必要将他们作为楷模来膜拜追逐,步履蹒跚的踩着他们走过的路悉心跟随,我们可以另辟蹊径,从他们的发展经验中吸收营养,走出我们自己的道路来,当然这也并非易事,需要时间与众志成城的决心,同时又与国家的富强、经济的繁荣紧密相连。正如陈丹青所说的:“我很同情中国当代艺术,它急功近利。它需要时间和过程,别的国家的当代艺术已经100多年了,而我们的当代艺术认真说来只有二三十年。”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成功需要时间与过程来证明。

讲座的最后,有两位现场的摄影师与段老师进行了交流,从他们交流的作品中,我似乎看到中国摄影发展的一些希望。比如摄影师杭鸣峙的作品就是一种对传统的深度挖掘。景观摄影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国内外已有许多人拍摄过,但从深度这个方面去理解,我很欣赏杭鸣峙的创作思路和方式。在中国景观摄影的探索方面,他不断挖掘,从作品《移山》到《公望》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他探索道路上的一些变化,比如挟裹的锋芒有所收敛,技法上的一些创新与改进。还有《失乐园》系列中对儿时的记忆与表现材质相呼应的探索。这里不再强调单一的形式多变,而是将表现技法与内容和表现材质上充分结合起来在同一题材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挖掘。入选新峰摄影师的女孩林味熹,执着的探索着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的影像表现,从一开始追求具象的感受已逐渐开始探索用其它影像或影像堆积成的氛围中去营造一份内心的真实,这也是一种对同一题材深度挖掘的试验,比如她说在表现甜味方面,已从单纯的表现嘴里的甜,进而表现到心里的甜味来。两位摄影师的摄影实践再一次证明,我们只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内心的真实,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找寻到契合点不断探索挖掘,就可以做得更好,中国摄影的发展也将不再迷茫。

 

当然这和国人对摄影收藏购买的认可度也有关,同时也需要一些有影响力的艺术中介机构的介入与推广。我们应该可以预测:或许这些纵向的深度挖掘的实践,开始之初不一定会被国外收藏机构认可,也就是说在国际上不一定会有良好的市场来支持这种探索。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市民购买收藏摄影作品,建立良好的信任度,同时文化部门也应该相应的做好摄影方面的知识普及,包括一些摄影讲座,让更多的大众理解摄影的价值所在。一旦这一体系建立完善,国人的购买力还是十分强大的,而这对于培养优秀中国摄影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当然这也需要官方摄影协会做好相应的整体规划与协调,也更需要一些国内有前瞻性的知名画廊或艺术中介的参与和支持!


理论研讨会

more+

联系我们

more+
  • 电话:010-34345435
  • 传真:010-88374775-9874
  • 邮箱:sdfdd@163.com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二条